步态障碍

步态障碍(同义词:异常步态;共济失调步态;共济失调; 外旋 步态; 失调; 步态异常; 步态共济失调; 步态障碍; 内旋步态; 步态障碍; 瘫痪步态; 麻痹步态; 行走问题; 摇摆的步态; 步态痉挛; 步态蹒跚; 踮脚的步态; ICD-10-GM R26.-:步态和活动障碍)是影响步行或步态模式的运动障碍。

步态障碍可以细分如下(参见下面的“分类”):

  • 遗传性(遗传性)共济失调。
  • 散发性(非遗传性)退行性共济失调
  • 获得性共济失调

他们可能有神经、骨科或心理原因。

根据 Nutt 和 Marsden 的说法,可以对步态障碍进行以下分类:

  • 较低水平的变化 - 外周效应器官,例如,肌肉减少症(肌肉无力或肌肉萎缩), 骨性关节炎.
  • 中间层的变化——在中央 神经系统,例如,中风后(行程).
  • 更高层次的变化——更高层次的控制缺陷,例如心因性步态障碍(焦虑)。

步态障碍可能是许多疾病的症状(参见“鉴别诊断”)。

频率高峰:该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(> 65 岁)中。

15 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(疾病频率)高达 65%,而 40 岁以上人群(德国)的患病率约为 85%。

病程和预后:步态障碍是跌倒和受伤的重要危险因素。 病程和预后一方面取决于基础疾病以及持续多长时间 步态障碍 另一边已经存在。 骨科步态障碍的预后最有利。 如果原因已知,心因性步态障碍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逆的。 神经性步态障碍通常只是不完全可逆的。

注意:必须将步态障碍与步态不安全区分开来:在老年人(> 75 岁)步态不稳中,头晕是最常见的主要症状。